世界的词语——刘鼎个展
2022.08.27 - 2022.10.02
艺术家: 刘鼎

刘鼎近十年来的创作展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传统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不在于其形式语言,而是在于一种对个体和世界的相关性的绝对信念。在新近的创作里,他所复活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对于现存的现象的模仿或表现。身处一个理解现实和世界变得日益艰巨的历史时期,与一切事物和情感的更直接的接触显得尤为迫切。关乎生活的全部细节提供给了他创作的原始素材,他从新闻、生活的城市、身处的艺术世界和历史档案收集各种痕迹,捕捉隐形的转向、追问现象背后的动因。他的作品证言了他的生活,他的深思以及他的立场。他所做的是以艺术自身的手段重现现实,发现重新表述和解释世界的词语。既正视现实,也探索表述它的多种形式。

 

展览主题“世界的词语”来自2020年以来创作的同名系列作品,延续了刘鼎一贯以来对于现实和历史的密切关注与思考。2015年,刘鼎将深切感知到的时代巨变转化为一系列具有象征主义特征的诗歌,记录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场的观察与深思。自2016年以来,他开始创作一系列的绘画作品,将摘抄的诗句、话语、新闻与日常图像和绘画语言拼贴揉杂在一起。他用电脑将新闻图片、日常摄影、文字和用电脑软件绘制的涂鸦拼贴合成,打印在纸上,然后又用蜡笔、油画棒、丙烯等多种绘画材料在打印的图像上直接作画、涂改、覆盖,制造浮雕般的图像感受。如同他所写下的诗歌一般,这些作品内在充满了忧患、悲怆、愁绪、焦灼和紧张的情绪,但作品画面同时又呈现出不断变换的色彩和摇曳多变的意象。打印的平面感与手绘的微凸的质感彼此重叠和遮掩,像迷彩服一样令人目眩。形式语言和内容意义不断地从中迸发出来,同时激发彼此的生长和繁衍。

 

《十字街头的信使》是这个创作方向初期的成果。对文学的挚爱,特别是对文学把握人心与时代的能力的信赖,构成了刘鼎很多创作的底色。他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艺家们面对摇晃和开裂的世界时敞露心迹的诗句开始,将它们与电脑和手绘的涂鸦相结合,文字的语言和艺术的语言互为和声,调动起彼此内在的寓意和情感,唤起怀疑、荒诞、绝望、希望等等复杂和矛盾的感受。个体的踌躇、彷徨、失意和万千思绪在各个大时代都不曾缺失过。刘鼎将不同历史时期中个人心迹的表述融入其作品之中,使其成为作品中具有主导性的意象。此次展出的是这一系列中新作中的一幅《战争的哀歌》,其中的文字摘自越南作家保宁的同名小说。这本作于1987的长篇小说写下被战争困住的每个普通人。画面中摘抄的这段话是书中父亲对即将上战场的儿子的苦口劝说。主人公不为父亲的肺腑之言所动,17岁时参军入伍,在战场目睹战友牺牲,在战后艰难谋生。直到此时,他才领悟到父亲对他说的话的深长意味。叠加在这段情绪暗涌而叙述平静的文字之上的是肆意的笔触和色彩、天鹅母子的温情对话、战争和爆炸的现场等等图像。这些视觉语言和信息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整个画面,就像这段语句中的每个字,每个视觉细节都值得流连。

 

刘鼎将一部分注意力长久地停留在20世纪天翻地覆的时代之中。动荡无常的生活,战争、饥荒、灾难和流离失所给予彼时那些坚韧的创作灵魂无限的挑战,而他们的创作也为时代的洪流和飘荡在其中的个体赋予了形状,留下了痕迹。《夜的歌》创作于2021年身心受限的疫情防控时期,暗黑是这组作品的主色调。在这组由13个画面组成的作品中,刘鼎将木刻艺术家黄新波流亡时在1943年创作于桂林鹰山的版画系列《心曲》的图片贴在纸上。黄新波善于使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和超现实主义的形式语言,把抗战期间自己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孤独苦闷的情绪表现在这组木刻作品之中。每张出现《心曲》作品的画面中,刘鼎都画上一只猫头鹰,让它成为画面的主体形象,不断地复现,但他又立即用以黑色笔迹不断地对画面的意象进行中断和覆盖,好像竭力地要涂抹掉这些具象的语言。这个行为本身却在不断地加强画面中不安和低沉的语义。在13个画面中,他涂抹了3张全黑的画面,让其中不出现任何具体的形象,这三个“黑屏”像一连串无法随口说出的词语,万言亦无声。

 

在新作《世界的词语》中,他用蒙太奇的图像编辑手法,模拟人们在今天认知和描述世界的途径——既展示、暴露,同时也遮蔽、装饰现实。对于世界的证言,可见之物与不可见之物,同样言之凿凿。《世界的词语》选择了一些记录冲突性很强的国际政治事件现场的新闻图像。在图像处理上,刘鼎通过一系列带有破坏性的笔触,以及让图像与图像之间彼此覆盖的手法,将这些来自现场的新闻图片“掩映”在其中。在这些作品中,他让不同图像、文字、笔触和形状等建立起互否或互证的关系。他在一系列看似图像破坏的手法中企图建立一种描述社会现实的新语言,并赋予形式以见证时代的意义。

 

在最新的作品《天堂超市》中,刘鼎从画面中抽离了诗句、新闻图像等具象的表述方式后,直接用多种形态、粗细、颜色的笔触来构成画面的语言。这些画既沉郁,又清丽,既凝重,又洒脱,既有度与质量感的涂色,又有表现主观情绪的线条,既主观,又实在。他调用了所有他在最近十年来所尝试和研发的形式语言,有的来自学习其他艺术家的画法,有的来自自己的琢磨和实验。画面中大力度的用线和浓郁的色调,显示出强劲的表现力和对于艺术的巨大热情。艺术家把他的学识、修养、情操、功力、理想和激情统统揉合在了一起。在刘鼎看来,即使这是抽象的画面,其含义也天然存在。

 

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创作于2011年,那时刘鼎在经历过一场来自艺术界同行的攻击之后刚刚开始恢复情绪和斗志。《礼物》挪用了1962年梦露为肯尼迪总统献唱生日歌的视频,刘鼎延长了每一段乐曲之后的停顿,把自己撰写的文字展现在屏幕之上,既像是录像的旁白,也像是对这段视频的题跋。献唱这首生日歌时,梦露正蛰伏于人生的低谷,她饱含情绪的歌唱显得倔强而又让人感伤。在这件作品中,梦露成为一个生动的文化符码,传递的是个体命运共情和沉浮于时代的无奈遭遇。

 

数码图像的世界中传达信息的语言方式深深地影响了物质世界的自我表述。刘鼎在这个展览中不断地引入屏幕语言和网络视觉的效果,用遮挡、屏障、中断和阻隔等方式来构成展览中图像与图像之间的出场和对话。整个展览的表达方式使用了一种多图层的语言,展现了电脑图像语言对于当代艺术和文化的表达方式的塑造。

 

从2011年开始,刘鼎一直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遗产为切入点,将艺术史和个体经验纳入当代艺术考察的范畴。他重新激活了这个遗产中许多被忘却和放逐了的美学要素和艺术经验,也不断地将人的视角引入对艺术、艺术史和当代秩序的讨论之中。将人作为出发点和关怀的对象,这种人文主义关怀成为刘鼎不同时期不同形态创作中内在统一的意识。他的创作也显示了现实主义再造世界的无限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