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画展
2018.08.30 - 2018.09.20
艺术家: 董大为, 董菁, 黄蓝, 金宁宁, 麻剑锋, 泼比烈, 宋拓, 张淼

普通画展
文:周翊
想给绘画来一次催眠设定——画画其实就是多媒体。至少它们早晚会长一样。现代主义绘画模仿过拼贴、摄影、机器、挪用过符号、漫画,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连抽象画的笔触也被纳入模仿对象,这些显露出它视一切为形象的深层机制。前卫绘画的轨迹预言了跨越技术限制地创造形象。当视觉表达进入日常社交平台,画画变成粘合与合成这样简便好玩的的二次创作方式。不需要技艺和原创,动动手指就能让别人看到你看到的点,而且这种把大家熟悉的材料窜改出来的形象才更好玩。新的乐趣在传播性,网络和数字技术平台带来了个体制作与随手分享。技术福利不一定意味着艺术家创作手段的升级,但肯定会带来新的认识。专业性正在变得不如画面的脑洞和观众的脑补能力重要。

绘画在艺术的媒介中象是特权阶级,制作、观看、批评、收藏模式都与现实脱节仍普遍被市场接受,无论怎么过时也伤不到它。理论家热衷于给它判死刑一定是相信绘画无法改变,而且大声宣布死刑具有革命的象征意义。不过画画也有朴素的一面,每个走上艺术这条路的人多多少少都是从画画的快乐起步,在后来的职业道路上,每个当代画家可能都纠结过是否该放弃绘画,面临过喜欢绘画还是更喜欢艺术的选择。画家最好的自我辩护就是沉默和坚持。到没有退路,个人自闭式的爱好能当护身符。批评也就到此为止,对事不对人。画依然是最司空见惯的艺术品,只是这些年单挂画那种展览相对显得普通。

出于这个原因,某天“普通”以“艺术”的反义词跳入我脑袋里,歧义和反讽都有一些。经典和专业性从当代艺术的角度看就是普通的。真正普通的日常,被高雅趣味忽视的,不艺术的,在当代语境里反而不普通。我的意思是,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原创、经典、风格流派这些传统价值的对立面——传播、混合、中毒、流行、娱乐自己,这些普通的(圈外)价值观才是当代艺术家感兴趣的。当代绘画的立场一直比较暧昧,一只脚在传统阵营,一只脚在寻找乐趣。坚守的理由如今所剩无几,连放弃画画也不必了,媒介是否还有那么重要?绘画的内部,发生在雕塑和摄影身上的“后媒介状况”也开始发生,开始看不清自己是什么。画什么,怎么画,体验方式,流通方式,收藏方式都必定会不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像语言
文:董菁

以前的绘画都是时尚的前端,并没有现在这样蓝血。最近看了NHK拍的葛饰北斋,开篇不久就说他是当时社会最时尚的代表。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那个时代,以及他们之后的所有绘画大师们也同样代言了他们各自社会的最时尚,那时绘画是艺术中的大王。绘画被宣布死亡后,它只是退出了艺术的王位,但仍作为图像与其他的图像一起继续生存着。

在文字语言以外,其他的语言并没有这么方便,却也很有用,比如图像、音乐,更小众的还有意念、转世、顿悟等等。路易认为有一些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能力,比如通灵,是真实存在的能力。既然有人天生眼瞎,动物也有眼盲的,那通灵也是,能掌握的人更少。一定存在着一个像 air drop 一样的平台来传输人的思想,这用来解释转世最合适不过了,你的思想忽然就被完全不相干的人接收到了。我觉得另一种解释出现在电影 湮灭 中,人的形态通过反射,作用在了在动物和植物中,就像海市蜃楼,思想也可以通过某种平台传给有能力接收到的人。

所有已知和未知的语言中,除去文字,最方便的就是图像了。如果我要告诉你我家在哪里,光说是不够的,这时画一张地图就是最好的说明,当然也有些人看不懂地图,就像有些人需要看图才能理解一样。图像是语言的一种,是对文字语言的反动,对图像的解读用文字是说明不了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一部分内容很多,也很重要,迫使人们采取更多的方法尝试。网络使图像泛滥,人的读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就像新开发出来的技能,应用广泛。

图像是视觉的,不仅是绘画、摄影、装置、建筑,还有在时间和空间上更立体一些的电影、秀场、网络等等。你可以把他们像照片一样压缩成一个平面来读取,也可以反过来,把平面的拉成空间的,还可以使用已知图像的含义(梗),让然一看便知。人们通过拼贴、挪用、重组的方法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图像,就像以前的绘画,但更自由更简单易上手,谁都可用,唾手可得。

和文字的工作一样,图像语言除了交流,也有阐释的能力,所以今天的艺术有很多是观念的、概念的,并不是艺术家们在为哲学做注脚,他们是在用图像做阐释,图像的阐释比文字更立体,并不仅仅有科学和逻辑。作为图像的绘画只是众多制作图像的方法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手段,虽然很有乐趣,但乐趣正是艺术比其他门类多出的一项功能。对图像的理解,不需要文字就可以直接接收到,这种重视使用者主观意愿的方式,更直接,是秒懂的。